上周刷到#旺仔小乔一周掉粉80万#的热搜时,我正在和一位做数字营销的朋友吃饭。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放下筷子,苦笑着说:“我们团队上个月花了120万请网红带货,涨了5万粉,结果今天一看,其中3万都是‘僵尸粉’——而人家掉的80万,至少都是真粉。”
这句话像一根刺,扎进了在场所有营销人的心里。评论区里,类似的留言此起彼伏:
“我做了3年公众号,粉丝从10万涨到30万,但阅读量从5%降到了2%,到底是粉丝变了,还是我变了?”
“我们品牌的抖音号,每条视频都投DOU+,点赞量能到10万,但转化率连0.1%都不到,钱像打水漂一样。”
“上次请了个百万粉网红推产品,结果卖了50单,其中30单是我们自己人买的,简直哭笑不得。”
旺仔小乔的掉粉事件,其实是“流量幻觉”的极端表现——我们太执着于“数字好看”,却忘了“数字背后的人”。
某第三方营销咨询机构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:
68%的企业数字营销预算,花在了“流量获取”(如网红带货、信息流广告、DOU+投放)上;
仅有18%的企业,能准确计算“每一个新增粉丝的ROI”(即粉丝带来的销售额/获取粉丝的成本);
超过50%的企业,“粉丝留存率”(关注后30天仍活跃的粉丝比例)低于20%。
这些数据背后,是无数营销人的“自我感动”:
为了“涨粉”,他们写“标题党”文章,发“博眼球”的视频,甚至买“僵尸粉”;
为了“曝光”,他们投大量信息流广告,不管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产品;
为了“数据好看”,他们把“粉丝数”“点赞量”当成KPI,却忽略了“转化率”“复购率”这些真正能赚钱的指标。
就像我那位朋友说的:“我们花了很多钱,让更多人‘知道’我们的品牌,但很少有人‘喜欢’我们的品牌——这和‘自嗨’有什么区别?”
那么,如何打破“流量幻觉”?我们需要回到数字营销的本质——连接“对的人”,解决“他们的问题”。
这里分享3个真实案例,或许能给你启发:
#### 案例1:美妆品牌“放弃百万粉网红,转而做用户分层”
去年,某国产美妆品牌遇到了“流量瓶颈”:他们请了10个百万粉网红带货,涨了20万粉,但转化率只有0.5%,复购率更是低到10%。
后来,他们改变策略:
第一步:做用户画像精准化:用数据工具(如阿里指数、微信公众平台后台)分析现有粉丝,发现80%的粉丝是20-28岁的女性,其中60%是“学生党”(预算有限,注重性价比),30%是“职场新人”(注重品质,愿意为效果付费),10%是“忠诚用户”(已经用了1年以上,愿意推荐给朋友)。
第二步:做分层运营:
对“学生党”:发“平替产品推荐”“优惠券申领”“校园兼职机会”(比如邀请他们做“品牌体验官”,免费试用产品,然后发小红书笔记);
对“职场新人”:发“职场妆容教程”“产品成分科普”“专属折扣”(比如“职场新人专属8折”);
对“忠诚用户”:发“新品优先试用”“用户故事征集”“线下沙龙邀请”(比如邀请他们参加品牌的“美妆私享会”,和创始人面对面交流)。
结果:虽然涨粉速度慢了30%(每月涨1.5万粉,之前是2万),但转化率提升了50%(从0.5%到0.75%),复购率从10%涨到了35%,而且“忠诚用户”带来的销售额占比从15%涨到了40%。
结论:流量的“质量”比“数量”更重要。与其花100万找100万个“可能不需要”的人,不如花50万找10万个“真正需要”的人。
#### 案例2:餐饮品牌“用私域流量,把‘一次性顾客’变成‘终身用户’”
某连锁奶茶店,之前做数字营销的方式是“发抖音视频+投信息流广告”,虽然每天能带来500个新顾客,但回头客只有10%。
后来,他们开始做“私域流量运营”:
第一步:引导到私域:在门店贴二维码,写着“加微信,送5元优惠券”;在抖音视频里挂“微信社群链接”,写着“进群抢免费奶茶”。
第二步:做社群运营:
日常互动:每天在群里发“今日推荐”(比如“今天喝什么?天气热,推荐冰美式,加1元送小蛋糕”)、“用户故事”(比如“昨天有个顾客说,我们的奶茶陪她度过了加班的夜晚,太暖心了~”);
专属福利:每周五发“社群专属折扣”(比如“群里的朋友,今天买奶茶打7折”);每月发“生日福利”(比如“本月生日的朋友,凭身份证可以免费领一杯奶茶”);
用户反馈:定期在群里发“问卷调研”(比如“你们希望我们推出什么新口味?”“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建议?”),然后根据反馈调整产品和服务。
结果:私域流量池里的用户,复购率从10%涨到了45%,而且每个用户每月平均消费从30元涨到了50元。更重要的是,这些用户成了“品牌宣传员”——他们会在朋友圈发“这家奶茶店的服务太好了,今天生日还送了我一杯”,带来了很多新顾客。
结论:留存的“成本”比“获客”低得多。据统计,获取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存一个老顾客的5倍,而老顾客的终身价值是新顾客的3倍以上。
#### 案例3:电商品牌“用内容精准化,解决‘用户为什么买’的问题”
某家居电商品牌,之前做数字营销的方式是“发产品图+写促销文案”,比如“这款沙发太舒服了,快来买!”“今天下单立减200元!”,但效果很差,转化率只有0.3%。
后来,他们开始做“内容精准化”:
第一步:挖掘用户需求:通过用户评论、问卷调研,发现用户买沙发的核心需求不是“舒服”,而是“适合自己的家”——比如“小户型怕占地方”“有孩子怕脏”“宠物会抓沙发”。
第二步:做针对性内容:
对“小户型用户”:发“小户型沙发推荐:这款沙发可以折叠,展开是床,收起是沙发,占地方只有1平米”;
对“有孩子的用户”:发“防脏沙发测评:这款沙发的布料是防水防油的,孩子洒了饮料也不怕,用纸巾一擦就干净”;
对“有宠物的用户”:发“防抓沙发推荐:这款沙发的布料是耐磨的,宠物抓也不会破,而且容易清洗”。
结果:转化率从0.3%涨到了1.2%,而且“用户评论”里的正面评价从40%涨到了70%,很多用户说:“你们太懂我了,这款沙发正好适合我的家!”
结论:内容的“针对性”比“吸引力”更重要。用户买的不是“产品”,而是“解决问题的方案”——你要告诉他们,你的产品能解决他们的“具体问题”,而不是泛泛地说“我的产品很好”。
旺仔小乔的掉粉事件,其实是给所有数字营销人敲了个警钟:流量是“表象”,用户的“信任”和“需求”才是“本质”。
当我们不再追求“数字好看”,而是专注于“解决用户问题”,流量自然会来——毕竟,没有人会拒绝一个“懂自己”的品牌。
那么,作为数字营销人,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?
每天花10分钟,分析用户数据:比如看公众号的“用户画像”(年龄、地域、兴趣)、“阅读量TOP5的文章”(用户喜欢什么内容)、“转化率TOP5的产品”(用户需要什么产品);
每周做1次用户互动:比如在社群里发“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天,你们最近遇到了什么问题?”,或者给老用户发“专属问候”(比如“最近天气变凉了,记得添衣服哦~”);
每月做1次用户调研:比如发“问卷调研”,问用户“你希望我们推出什么新内容/新产品?”“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建议?”,然后根据反馈调整策略。
最后,想对所有数字营销人说:数字营销不是“烧钱游戏”,而是“用心游戏”。当你真正懂用户的时候,流量会来,转化率会来,复购率会来——一切都会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