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做餐饮供应链的朋友吃饭,他拍着桌子吐槽:“昨天凌晨2点,厨房说缺10箱鸡蛋,我翻了3个供应商的微信聊天记录,才找到能紧急送货的,等审批完已经3点了,差点误了早高峰的备菜。”
无独有偶,#某制造企业数字化采购降本30%#的行业新闻里,一位采购经理的留言扎了心:“做了5年采购,一半时间在填表格、等审批,剩下的时间在‘救火’——这哪是做采购,分明是做‘表格工具人’。”
其实,很多企业的采购困境,都藏在“手动”二字里:
流程耗时长:填单→找部门签字→等老板审批→联系供应商,一套流程下来,紧急采购变成“滞后采购”,像朋友那样的餐饮企业,每月因为“赶不上货”损失的营收超过5%;
信息不透明:供应商资质靠“熟人介绍”,价格虚高没处查——某服装企业老板说,之前从熟人那里拿布料,后来用数字工具查了下,同款布料比市场贵了20%,一年多花了10万;
风险难追溯:供应商违约、质量问题,要翻一堆纸质单据找证据,某食品企业因为供应商提供的原料过期,被监管部门罚款,事后查了3天,才找到当时的采购合同;
人效浪费:采购人员把80%的时间花在重复性工作上,没时间做“战略事”——比如和供应商谈长期合作、优化成本结构。
某零售连锁企业的“数字采购转型”,或许能给我们答案。这家企业有100家门店,之前采购流程全靠手动,每月要处理500多笔订单,采购人员每天加班到8点。后来他们用了数字采购平台,做了3件“小改变”,结果降本25%,效率提升40%:
供应商管理“自动化”:平台自动验证供应商资质(营业执照、信用记录、过往合作评分),生成“供应商健康度报告”,筛选时间从3天缩短到4小时——再也不用靠“熟人”赌运气;
流程“电子化”:电子审批流程,老板在手机上就能批,紧急采购从2天变成2小时——比如门店突然要补饮料,采购人员上午10点提交需求,12点就收到了货;
数据“可视化”:平台实时显示“采购成本分布”“供应商绩效”“需求预测”,采购人员发现某类零食的采购成本比市场高15%,立刻和供应商谈降价,一个季度就省了8万。
中小企业入门数字采购的3个“低成本”方法:
先查“资质”:用免费的数字工具(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、第三方采购平台的“供应商验证”功能),快速确认供应商的可靠性;
再简化“流程”:用电子表格或轻量级审批工具(如钉钉、企业微信的审批功能),代替纸质填单,至少能节省30%的审批时间;
最后看“数据”:用简单的报表工具(如Excel透视表、采购平台的“成本分析”功能),统计每月采购成本,找出“花钱多的地方”——比如某餐饮企业发现,蔬菜采购成本占比30%,后来换了一家直供农场,成本下降了18%。
很多人觉得“数字采购”是大企业的“高大上”工具,其实不是。数字采购的本质,是用技术帮中小企业“省时间、省成本、控风险”——
它不是取代采购人员,而是让采购人员从“填表机器”变成“战略采购员”,去做更有价值的事:比如和供应商谈长期合作、优化供应链、找更便宜的货源;
它不是“烧钱的系统”,而是“低成本的效率工具”——很多数字采购平台都有“中小企业版”,免费或低费使用,比如基础的供应商验证、电子审批功能,每月只要几十块;
它不是“未来的趋势”,而是“现在的必须”——当同行都在用数字工具降本增效时,你还在手动填单,等于把“竞争优势”让给了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