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采购的“惊魂时刻”,藏在每一次选供应商里

详情

上周,#罗马仕淘宝店余额不足#的话题冲上热搜,有顾客退货时发现商家账户没钱,只能等平台垫付。评论区里,一位采购从业者的留言扎了心:“如果是我们公司采购,订了10万的货,供应商突然‘余额不足’,那损失可就大了!” 

这让我想起去年做采购的朋友小夏的经历:她为公司选了一家“性价比很高”的电子配件供应商,结果货没收到,供应商就跑路了,20万货款打了水漂,她差点被公司问责。采购的风险,从来不是“买贵了”,而是“买错了” 

每个采购都经历过的“供应商噩梦” 


其实,采购的日常,就是在“踩雷”和“避坑”中循环: 

  • “消失的供应商”:签了合同、打了预付款,供应商突然失联,电话没人接,工厂大门紧闭; 


  • “质量的陷阱”:样品没问题,批量货全是残次品,导致生产线停摆,客户索赔; 


  • “空壳公司的骗局”:营业执照是假的,资质是PS的,看似“大公司”,其实是个“皮包公司”。 

某采购协会的数据显示,63%的企业曾因供应商问题遭受损失,其中货款拖欠、质量不达标占比超80%。对采购来说,选对供应商,比砍下来1%的价格更重要。 

采购必学的“供应商筛选3步法” 

如何避开这些“雷区”?我采访了3位资深采购经理,总结出一套“可落地的筛选逻辑”: 

#### ✨ 第一步:查“信用底裤”,避开“空壳陷阱” 
不要只看供应商的“漂亮PPT”,一定要查企业信用 

  • 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看有没有“经营异常”“严重违法失信”记录; 


  • 用天眼查企业版,查“法律纠纷”“被执行人信息”,比如有没有欠薪、合同纠纷; 


  • 查“社保缴纳人数”,如果只有几个人,说明是小作坊,风险高。 


比如去年,小夏的公司就是因为没查“社保人数”,选了一家只有3个人的“大公司”,才踩了雷。 

#### ✨ 第二步:实地考察,验证“真实能力” 
不管供应商说得多好,一定要去工厂看看 

  • 看生产车间的设备是不是老旧,有没有质量检测环节; 


  • 问工人“每月产量多少”“有没有加班”,判断产能是否足够; 


  • 查“库存台账”,看有没有积压的次品,说明质量控制差。 


某制造业大厂的采购经理说:“我们选供应商,必须实地考察3次以上,哪怕是合作了5年的老供应商,每年也要复查。” 

#### ✨ 第三步:小单试错,降低“批量风险” 
不要一开始就下大订单,先小批量试单 

  • 试产品质量:有没有符合规格要求,有没有异味、破损; 


  • 试交货周期:是不是按时发货,有没有拖延; 


  • 试售后服务:遇到问题,是不是及时回应,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 


比如,某电商公司选日用品供应商时,先试了1000件,发现交货慢了3天,立刻换了一家,避免了大订单的损失。 

采购不是“花钱的人”,而是“企业的风险守护者” 


罗马仕的事件提醒我们:采购的核心不是“省钱”,而是“控制风险”。一个靠谱的供应商,能帮企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;一个不靠谱的供应商,可能让企业陷入危机。 


对采购来说,你不是“买东西的人”,而是“企业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的关键角色”。就像小夏说的:“现在我选供应商,宁愿多花点钱,也要选‘稳’的,因为我知道,一次错误的选择,可能让我之前的努力都白费。”